新闻动态

所在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灾害风险科学教学团队首次会议召开
发布时间:2025-04-11     浏览量:

2025年3月24日下午2点,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灾害风险科学”研究生教学团队在京师科技大厦B628会议室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团队6名成员全员出席。此次会议聚焦教学团队建设,为后续工作明确方向。

教学团队会议现场

会上,团队负责人叶涛教授介绍了教学团队申报背景与团队建设计划方案,并重点反馈了在教学团队申报答辩环节校内外专家提出的建议与期待。讨论环节,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全力支持团队建设,努力完成《团队建设方案》中已列出的各项工作,并积极为团队发展建言献策。陈波副教授认为课程观摩是促进教学团队内部交流的有效手段来,建议进一步明确团队考核以及相关指标。王瑛教授强调要注意教学团队和团队带头人的影响力。刘吉夫副教授建议应合理利用中国地理学会以及自然资源学会等旗下专委会的资源,重视教改论文撰写,并且注意培养团队未来人才。张钢锋老师建议收集学生需求,提高课程吸引力,扩大课程影响力。

史培军教授凭借自然灾害学学科建设经验与申报教学奖励经历,为团队建设提出了纲领性方案。他指出当前建设方案存在目标不够明确、工作碎片化的问题,建议从一个平台、一套教材、系列会议和国际人才培养四个特色维度集中发力。

一个平台是指尽快建立教学、科研和国际化三位一体的灾害风险科学数字化平台,系统总结学科建设过程中教材、课程、学生培养优秀成果。通过平台建设的方式将过去特别是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来的各种成果进行备案和梳理,为后续教学成果的组织做好资料性积淀。

一套教材是指尽快完成“灾害风险科学”系列专著型教材编写与出版工作。当前专著型教材已出版两部,另有两部即将提交出版社;《灾害风险科学》教材的再版工作也已进入程序。其余各教材的编写工作应由专人跟进,力争2025年底前交稿。

一系列会议是指认真组织自然灾害专业在中国地理学会、自然资源学会以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下的三个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年会。在现有年会框架下,通过组织专题分会场、加强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讨论,提升学科影响力。同时寻求三个专委会之间的合作,共同举办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大的高层次学术论坛。

国际人才培养是指详细总结自2009年以来在综合风险防范(IRG)项目与外专引智基地(“111”计划)支持下,组织国际暑期学校、聘请学术大师授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重点是国际、国内学员学成后在灾害风险科学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的成就。

基于史培军教授的建议,团队成员深入讨论并确定了工作分工与建设目标。叶涛教授牵头平台建设与论坛工作,张钢锋老师协助;王瑛教授负责教材编写;叶涛教授暂牵头国际人才培养工作的总结,并邀请徐伟教授协助;其他日常建设工作按《团队建设方案》稳步推进。

会议最后,团队计划于第二季度邀请专家开展教学成果奖励申报专题讲座,为团队申报工作提供专业指导。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灾害风险科学教学团队的后续工作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