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所在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理学科评议组2025年工作(扩大)会议暨面向2035的地理学研究生教育高峰论坛
发布时间:2025-05-12     浏览量: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相关要求,本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理念,全面探索新时代地理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路径与创新策略,进一步完善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地理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地理学科评议组于2025年5月9日至11日在湖南长沙组织主办了地理学科评议组2025年工作(扩大)会议暨面向2035的地理学研究生教育高峰论坛。本次会议由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省地理学会共同承办,特邀地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及部分中国地理学会负责人与专家参加,共同探讨地理学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第八届地理学科评议组和全国四十余家单位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领导和特邀嘉宾出席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宋长青教授主持。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杨震教授介绍了与会嘉宾和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教授,地理学科评议组共同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执行秘书长王岱,分别发表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参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情欢迎,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大会主旨报告由地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兰州大学勾晓华教授和南京大学鹿化煜教授主持。地理学科评议组的史培军教授、杜清运教授、刘敏教授、薛德升教授依次作题为“Al时代的地理学人才培养兼论地理协同论”、“地理信息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及配套课程建设实践”、“GeoAl: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的新方向与新范式”和“地理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思考”的大会主旨报告。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周国华教授做“湖南师大地理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大会主旨报告。

主题为“面向2035的地理学研究生教育院长论坛”的分会场一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李小雁教授和地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主持。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院长周丰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主任陈光杰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吴福忠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科学院院长林红军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李仁杰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赵耀龙教授和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部长刘彦随教授,分别做分会场报告。报告会后,围绕Al时代的地理学科建设、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构建、国际化发展、综合改革和实施路径等主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主题为“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青年人才培养论坛”的分会场二由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周国华教授主持。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忠耿致辞,感谢专家们对湖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科的帮助和支持。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忠武教授介绍了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与固碳增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6位青年教师代表进行了工作汇报。特邀与会专家对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实验室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提升建议。

会议闭幕式“座谈交流”环节由汤国安教授主持。现场气氛热烈,各地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领导踊跃发言,就地理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研讨。“会议总结”环节由史培军教授主持。宋长青教授对《面向AI时代的高水平高质量地理学人才培养倡议》(附件)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史培军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会议总结致辞,他对湖南师范大学承办本次会议表示感谢,对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表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地理学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会议期间,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了地理学科评议组2025年度工作会议。

会议合影


附件:

面向AI时代的高质量地理学人才培养

倡 议

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爆发式增长,先后经历网络普及、数据喷涌、人工智能全方位渗透,正在全面加速改变人类理解世界、生活行为和管理社会的方式。如何铸造高水平人才的知识结构、构建服务社会的人才类型、提升人才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多学科面临的迫切而重要挑战。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理学科评议组会同全国近40个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单位在湖南师范大学进行深入讨论,本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理念,针对地理学高水平、高质量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倡议:

1.构建地理学本科和研究生一体化培养体系。注重知识分层与能力建设,实现学历教育的梯阶衔接,形成不同层次人才特有的地理学知识与能力水平。

2.构建地理学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人才的分类培养体系。面向地理学科发展与创新需求,夯实地理学人才专业和数理基础和前沿技术,延伸人才终生创新和再造能力;面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实践需求,对标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业态,完善地理学各专业课程体系,锻造行业人才的现代化技术手段。

3.构建地理学人才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体系。注重学科先进知识传授,培养学生对学科属性的理解力;注重数据获取技术传授和共享机制的建立,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解析力;注重人工智能工具传授,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创造力。

4.重构地理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教材与课程体系。完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教材,全面融入地理学先进知识;增设系统科学理论课程,强化综合、系统思维培养;增设空间大数据分析方法课程,强化地理问题的解析能力;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学习效率、拓展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

5.加强地理学分析工具体系建设。面对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新兴技术,开发地理数据获取工具;面对大数据的蓬勃涌现,开发地理数据分析工具;面对社会的时代需求,开发地理空间优化工具;面对跨学科融合的科技发展新趋势,开发区域综合特征探测与模拟的新工具。

科学发展进入新时代,需要地理学发展的新变革;社会发展达到新阶段,需要地理学服务的新能力。全国地理学同仁秉持时代使命,谋求学科长远发展;戮力同心,共创地理学发展的时代机遇。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理学科评议组2025年工作(扩大)会议暨面向2035的地理学研究生教育高峰论坛全体代表

202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