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所在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在周廷儒院士1964年创建的“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和张兰生教授、史培军教授1989年建立的“自然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室”基础上组建而成的。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开放实验室”开始运行;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始运行。

环境演变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研究方向。上世纪50~60年代,周廷儒院士开创了中国的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在中国自然环境变迁及地域分异等方面做出了领先成果;80年代,周廷儒院士与张兰生教授提出并积极推进了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重点的环境演变规律研究,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90年代,以史培军教授为主又开拓了自然灾害研究方向。环境演变和自然灾害由此成为本实验室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区域环境演变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艰巨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任务。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学科发展趋势,实验室对科研队伍和研究方向进行整合与调整。总体定位为:以地理学为基础,以自然灾害学为核心,加强自然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技术的开发,完善自然灾害评估模型与模拟,揭示区域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相互作用机制;为防灾减灾与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室加强灾害风险科学体系的建立;力争在灾害科学、应急技术、风险管理、气候变化与巨灾的关系及巨灾风险转移途径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独具特色,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从地理学角度系统研究自然灾害的科研机构,将环境演变与环境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研究兼容并蓄,创立区域灾害系统理论,揭示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格局,建立近地表风沙运动模型,发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推进遥感在环境演变和自然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室建立开放型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实验室在读研究生103名,,其中博士研究生51名,硕士研究生52名。实验室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面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组织、承办和参加国际、国内相关的学术交流会和科学研讨会;同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制。